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構建更加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新建居住區配建公共健身設施要納入施工圖紙審查
發布日期:2022-03-29 瀏覽次數:9614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更加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我國將以公益性和基礎性為導向,探索建立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以滿足群眾體育健身和運動休閑需求的場地設施、賽事活動、健身指導等公共服務產品的需要,推動全民健身服務體系覆蓋全民、服務全民、造福全民。新建居住區要按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標準配建公共健身設施,納入施工圖紙審查,驗收未達標不得交付使用。
《意見》明確,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到2035年,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建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5%以上,體育健身和運動休閑成為普遍生活方式。
《意見》提出了總體要求、完善體制機制、推動城鄉區域均衡發展、打造綠色便捷新載體、構建多元化賽事活動體系、夯實群眾基礎、提高標準化科學化水平、營造人人參與的社會氛圍以及保障措施9個方面32項具體要求,對我國構建高質量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未來5年發展規劃做了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為滿足以人民需求為導向的全民健身行業發展指明方向。
《意見》要求,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要推廣功能復合、立體開發的集約緊湊型健身設施發展模式。大中城市要加強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全民健身資源布局,打造現代時尚的健身場景。縣城城鎮化要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健身設施。老城區要結合城市更新行動,鼓勵運用市場機制盤活存量低效用地,增加開敞式健身設施。新建城區要結合城市留白增綠,科學規劃社區全民健身中心,建設與生產生活空間相互融合、與綠環綠廊綠楔相互嵌套的健身設施。
同時,要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建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體育場、社會足球場等健身設施,加強鄉鎮、街道健身場地器材配備,構建多層級健身設施網絡和城鎮社區15分鐘健身圈。新建居住區要按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標準配建公共健身設施,納入施工圖紙審查,驗收未達標不得交付使用。
要推進體育公園建設,推動體育公園向公眾免費開放。在現有郊野公園、城市公園中因地制宜配建一定比例的健身設施。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不破壞生態、不妨礙行洪和供水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利用山地森林、河流峽谷、草地荒漠等地貌,建設特色體育公園,在河道湖泊沿岸、灘地等地建設健身步道,并設立必要預警設施和標識。
要開展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服務提升行動,推廣綠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實施節能降本改造,加快運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進場館管理和賽事服務。制定綠色體育場館運營評價通用規范。控制大型綜合體育場館的規模和數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高品質專項運動場館。體育場館建設要與城市風貌、城市文脈、城市精神相適應。戶外運動設施不能逾越生態保護紅線,不能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打造運動場景。
此外,還要營造無障礙體育環境,為殘疾人參與全民健身運動提供便利,研究制定城市公共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建設標準,并積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支持有意愿的房地產企業以及健康養老、文化旅游等社會資本投資全民健身。
本文摘自《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