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退稅緩稅多措并舉 稅收紅利精準送達億萬市場主體
發布日期:2021-12-13 瀏覽次數:9186
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減稅降費9101億元,新辦涉稅市場主體達970.3萬戶,億萬市場主體顯現澎湃活力。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出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優惠政策,幫企業渡難關,助經濟蓄動能。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今年以來,稅務部門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全力貫徹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聚焦創新驅動、制造智造、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以減稅、退稅、緩稅等形式,將優惠快、簡、準地送達納稅人繳費人手中,以稅務人的“用心”,換來稅費服務舉措的“創新”,收獲稅收營商環境的“清新”,有效激發億萬市場主體活力,為中國經濟列車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行穩致遠提供強大動力。
“提”勁驅動創新車輪滾滾向前
今年以來,稅務部門通過落實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前享受稅收優惠等政策,以“提”比例、“提”前享的形式,為企業創新“提”勁增力。
今年3月25日,江南乍暖,常州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廠房內春意融融。此前一天,國務院常務會議剛剛部署,將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升至100%,企業在10月納稅申報期可提前享受上半年加計扣除優惠。不少企業表示,這項政策十分提勁,他們打算將今年的研發投入增加3倍至5倍。
9月,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再加碼,將企業可提前享受期限擴展至前三季度,同時增設2021版研發支出輔助賬樣式等——優惠增了,手續簡了。
研發費用投入越多,稅前扣除越多——稅收杠桿撬動更多投資向制造業研發聚集,不斷鞏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
受鋁錠等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福建安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本提高,資金壓力較大,原計劃在上海組建的研發團隊不得不縮減規模。正當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研發資金苦惱時,第三季度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額超過500萬元的政策提醒,讓形勢有了轉機。
“這項政策來得太及時太關鍵了!”公司副總經理黃麗青感慨道,“有了這項政策,公司的資金壓力明顯減小,研發活動就能正常開展了!”
稅務總局前三季度企業所得稅預繳數據顯示,全國各類企業提前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額1.3萬億元,減免稅額3333億元,享受加計扣除金額占去年全年匯算清繳的77.6%,企業享受政策紅利的時間更早,力度更大,政策效應超出預期。
不僅如此,不少企業在申報時發現,手續變得更簡單。
稅務部門通過增設2021版研發支出輔助賬樣式、調整優化“其他相關費用”限額計算方法等措施,減輕企業申報負擔。據統計,企業享受政策所需填寫的研發費用輔助賬表減少75%,工作量大幅降低。“今年僅需填寫合計費用,申報難度大大降低了,我們的工作效率也提升不少。”廣東寶萊特醫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辦稅員呂衛容表示,從稅務總局開設的系列稅務講堂,到當地稅務部門的上門輔導,都讓這項政策更精準及時地“落袋為安”。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跟著科技創新規律走,把握稅收政策和高質量發展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使得政策更加具有生命力。”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蔣震表示。一項來自國家統計局中國創新指數研究組的調查顯示,89.4%的受訪企業認為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效果明顯,對于助力創新起到促進作用。
驅動創新的稅收政策并不止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事實上,涵蓋企業創新全周期的稅收激勵體系正在形成。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科研獎金個人所得稅優惠、先進制造業增量留抵退稅政策等,正形成政策合力,共同驅動創新的車輪不斷向前。
“減”負促經濟列車輕裝前行
經濟列車跑得快,需要激發市場主體生機活力;要跑得穩,則需要大企業頂天立地與小企業鋪天蓋地的勃勃生機。
如毛細血管般的小微企業為穩住中國經濟基本盤貢獻了重要力量。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關鍵在小微。幫小微企業一把,成為今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研究部署的主題。一攬子政策的陸續實施,目的就在于讓小微企業既要活下來,還要活得好。
——降稅負。
“這幾年小微企業減稅政策不斷出臺,今年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起征點提高到月銷售額15萬元,我們就基本不用繳稅了。”武漢戶部巷小吃街一位餐館負責人談道。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7成有經營活動收入的小微企業無需繳稅,這得益于不斷加長的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清單:
在2019年將小微企業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1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所得稅的基礎上,2021年再減半征收,實際稅率降低至2.5%;
繼續實施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征收率由3%降低到1%的政策;
小規模納稅人起征點從月銷售額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
…………
7月30日,稅務總局發布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稅費優惠政策指引》顯示,目前小微企業可享受的稅費優惠包括了涵蓋減負擔、促融資、助創業三個方面的27項政策。
復元氣,添動力,強活力。
——簡手續。
稅務部門連續第8年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推出100條便民辦稅繳費舉措,包括財產和行為稅十個稅種合并申報,近90%的涉稅事項、99%的納稅申報可在網上辦理等多項措施讓辦稅負擔再次減輕。
——紓困難。
融資一直是困擾小微企業的難題,在這方面,稅務部門聯合銀保監會和金融機構持續開展“稅銀互動”,與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攜手開展助力小微企業發展“春雨潤苗”專項行動,切實解決小微企業發展難題。前三季度,各地小微企業通過“稅銀互動”獲得貸款465.6萬筆,貸款金額11979.6億元。
減負,為小微企業帶來“雪中送炭”的溫暖,也帶來“添磚加瓦”的力量。
今年前三季度,提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起征點政策讓4365萬戶企業享受了2995億元減稅金額,征收率降到1%的政策惠及758萬戶納稅人,前三季度新增減稅1188億元。此外,降低小微企業所得稅實際稅率實現減稅1986億元,惠及511萬戶小微企業。
不僅如此,小微企業每百元銷售收入繳納稅收在2020年同比下降19.4%的基礎上,今年前三季度又較2020年同期進一步下降18.9%。
負擔減,活力顯。
截至第三季度末,全國涉稅市場主體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共6076萬戶,比2020年同期增長6.7%。在穩就業方面,今年9月,全國小微企業職工申報個稅人數同比增長9.9%,自春節返崗以來連續7個月環比上升,為穩就業提供重要支撐。
近期,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聯席會議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制造業企業負擔情況進行了調查評估。調查反映,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惠企減負政策落實效果較好,減稅降費成效顯著,企業對涉企收費減免、稅收緩減免退方面的各項政策措施滿意度超九成。
稅務總局黨委書記、局長王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稅務部門想方設法把名義稅率降下來,想方設法把實際征收率提上去,想方設法把偷逃稅行為打擊掉,想方設法把稅費服務優化好,促進形成各類所有制企業和大中小各種規模企業競相發展、良性互動、規范提升的局面。
“緩”沖為列車爬坡過坎積蓄后勁
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包括緩繳稅款、快速退稅等政策為工業特別是制造業企業緩口氣、積后勁。
——緩繳稅,緩口氣。
10月27日,一則緩繳稅的信息,讓不少工業企業有了在爬坡過坎時“緩一緩”的欣慰與溫暖。
當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等實施階段性稅收緩繳措施,緩稅自今年11月1日起實施,預計可為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稅2000億元左右。同時,對煤電、供熱企業今年第四季度實現的稅款實施緩繳,預計緩稅總額170億元左右。緩稅措施延期繳納時間最長為3個月。
臨近歲末,這項政策讓不少受益企業有了寒冬中的暖意,而其落袋的速度更令人驚喜。
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部署后,僅隔一日,稅務總局便聯合財政部制發公告明確具體政策規定和征管操作辦法,兩天后,政策施行。
升級系統,精準識別,及時提醒,簡便易行。
政策出臺、實施的快節拍,反映的是稅務部門幫助工業特別是制造業企業渡過難關的決心。緩稅政策出臺首月,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累計緩繳稅費471.4億元。
在貴州,稅務部門搭建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繳稅費數據應用平臺,實時在線跟蹤分析全省稅費緩繳數據,及時輔導企業享受優惠政策。
在廈門,符合條件的企業登錄電子稅務局申報延緩稅種時,系統會觸發延期繳納稅款彈窗并給予提示,納稅人確認后即可享受。
在黑龍江,稅務部門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專項工作協調機制,第一時間建立電子稅務局“申報即享受”緩稅辦理流程,方便納稅人直達快享。
…………
“相當于多了一筆無息貸款”“能給員工多發些年終福利”……暫緩繳納部分稅款,解決了不少企業的燃眉之急,在面對經營困難時緩了一口氣。
——快退稅,積后勁。
10月,一筆5277萬元的留抵退稅在6小時內到賬,讓山東濟寧華源熱電公司相關負責人郭洪亮十分驚喜。
濟寧稅務部門按照稅務總局支持煤電、供熱企業紓困解難的部署要求,通過稅收大數據監測發現,華源熱電公司有大量期末留抵稅額,稅收專家顧問團隊第一時間輔導其辦理了留抵退稅業務。
“太及時了,這下心里有底了,堅決完成好今冬居民用電用暖的任務!”郭洪亮說。
進入冬季,煤電、供熱企業壓力重重。稅務部門及時落實先進制造業企業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其他制造業企業退還60%增量留抵稅額等稅收政策,對支持制造業企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今年前三季度,稅務部門共計為2.24萬戶制造業企業辦理留抵退稅917億元,其中對1.16萬戶先進制造業企業辦理留抵退稅420億元。
此外,稅務部門優化整合出口退稅信息系統,確保全國正常出口退稅的平均辦理時間再提速10%,前三季度惠及32萬戶納稅人,有力穩定了外貿形勢。
“提”氣添動力,“減”負增活力,“緩”沖蓄潛力。走過萬水千山,仍需跋山涉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稅務部門堅實地邁好“十四五”開局第一步。面向未來,稅務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發揮稅收職能作用,促進“六穩”“六保”,推動“高質量號”中國經濟列車平穩駛向明媚的春天。
本文摘自國家稅務總局